专家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骨科专家 > 正文
罗飞
性别:男 年龄:35
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尤擅脊柱畸形、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及功能重建手术)
周四
诊室一
职称:博士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擅长:颈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椎畸形、脊椎肿瘤、上颈椎
学历:博士
专业:骨科学
毕业院校:第三军医大学
教育经历
2000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工作经历
2018年晋升骨科副主任
2013年9月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2007年7月至今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工作
2000年7月至2002年9月工作与西南医院骨科
2000年获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士学位
学术职务
全军骨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重庆脊椎畸形矫治研究中心 副主任
中国医促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肴给我塵分会矣员
表彰奖励
2009-9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理由:战创伤复杂性骨缺损救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
2008-4 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奖理由:抗感染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与应用
2012-5 获得《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一等奖》 , 获奖理由:西南骨科网
2013-5 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奖理由:脊柱结核治疗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2014-8 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奖理由:足踝部伤病微创手术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15-7 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获奖理由: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2016-5 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 获奖理由:战创伤高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017-3 获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 , 获奖理由:高活性组织工程骨关键技术、产品研发与临床应用
学术论文
第一或通信作者SCI论著13篇,单篇最高IF8.557
1、F Luo, T Hou, Z Zhang, Z Xie, X Wu, J Xu . Effects of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frequencies on th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thopedics. 2012,35(4):e526-31
2、Fei Luo,Tian-Yong Hou,Ze-Hua Zhang,Zhao Xie,Xue-Hui Wu,Jian-Zhong Xu. Effects of Initial Cell Density and Hydrodynamic Culture on Osteogenic Activity of Tissue-Engineered Bone Grafts. PLoS One. 2013;8(1):e53697
3、Luo F, Shen J, Xu J, Dong S, Huang Q, Xie Z. Treatment of AO/OTA 31-A3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with a 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 Clinics (Sao Paulo). 2014,69(1):1-7.
4、Fei Luo, Wei Li, Jiqiang Zhang, Ke Huang, Jingshu Fu, Zhao Xie. Overexpression of 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 in bone cancers: An in vivo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with tissue microarray. PATHOL RES PRACT,2013(209):790–796
5、Hou T, Li Z, Luo F(共同通讯), Xie Z, Wu X, Xing J, Dong S, Xu J. A composite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Self assembling peptide scaffold for enhancing cell and growth factor activity in bone marrow. Biomaterials,2014;35:5689-5699 (IF 8.557)
6、Jie Shen, Fei Luo(共同第一), Dong Suna, Qiang Huanga, Jianzhong Xua, Shiwu Dongb, Zhao Xie. Mid-term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with 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 (PCCP). Injury, 2015,46(2):347–357
7、 Huang, Ke; Fei, Luo(共同第一); Hou, Tianyong; Dou, Ce; Xu, Jianzhong; Xie, Zhao. The Role of Induced Membrane in Bone Defect.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2015(5),9:680-686(7)
8、Fei Luo,Ze-hua Zhang,Dong Sun,Jian-zhong Xu.One-Stage Anterior Approach with Arch Plate to Treat Lumbosacral Tuberculosis. Orthopaedic Surgery,2015;7:354–358
9、 Luo K, Mei T, Li Z, Deng M, Zhang Z, Hou T, Dong S, Xie Z, Xu J, Luo F(共同通讯). A High-Adhesive Lysine-Cyclic RGD Peptide Designed for Selective Cell Retention Technology. Tissue Eng Part C,2016,22(6):585-595. (IF 3.508)
10、Wang X, Luo F(共同第一), Huang K, Xie Z.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defects due to post-traumatic osteomyelitis. Bone Joint Res. 2016,5(3):101-105.
11、 Fei Luo(共同第一), Xiaohua Wang1, Shulin Wang, Jingshu Fu, Zhao Xie. 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two-stage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osteomyelitis defects. Injury,2017,48(7):1623-1627.
12、Junchao Xing, Tieniu Mei, Keyu Luo, Zhiqiang Li, Aijun Yang, Zhilin Li, Zhao Xie, Zehua Zhang, Shiwu Dong, Tianyong Hou, Jianzhong Xu, Fei Luo(共同通讯). A nano-scaled and multi-layered recombinant fibronectin/cadherin chimera composite selectively concentrates osteogenesis-related cells and factors to aid bone repair. Acta Biomaterialia, 2017,53(4):470-482. (IF 6.383)
13、N Ding, C Liu, L Yao, Y Bai, P Cheng, ZL Li, KY Luo, TN Mei, JH Li, JC Xin, XL Gao,XY Ma, JZ Xu, F Luo(共同通讯), C Dou. Alendronate induces osteoclast precursor apoptosis via peroxisomal dysfunction mediated ER stress.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018;233(9):7415-7423.(IF 3.923)
专利授权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天然生物材料拼接的脊柱椎间融合器, (专利号:ZL 201320058109.1)(排名第1)2013年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螺钉可多向锁定固定装置, (专利号:ZL 201020518107.2)(排名第1)2010年
生物蛋白胶复合于富孔隙生物材料的负压灌注装置, (专利号:ZL201320058080.7)(排名第2)2013年
脊柱结核脓液穿刺置管引流工具, (专利号:ZL201320058091.5)(排名第2)2013年
隐蔽自锁式钢针固定夹实用新型, (专利号:ZL 200920206809.4)(排名第2)2009年
手动细胞富集装置, (专利号:ZL 2010 2 0518067.1)(排名第3)2010年
骨髓富集器, (专利号:ZL 2009 2 0128747.X)(排名第3)2009年
一种组织工程骨, (专利号:ZL 200610095332.8)(排名第5)2010年
组织工程组织仿生培育的培养液气/液和液/液交换器, (专利号:ZL 2009 1 0103182.4)(排名第9)2001年
一种腰椎固定用螺钉, (专利号:ZL 2014 2 0296095.1)(排名第4)2014年
含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的骨基质材料及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3 1 0449152.5)(排名第5)2014年
一种可调式固定支具, (专利号:ZL201620646019.8)(排名第2)2017年
一种用于可调式固定支具的颅盆连接杆组件, (专利号:ZL201620645595.0)(排名第2)2017年
一种用于可调式固定支具的盆骨固定套组件, (专利号:ZL201620645586.1)(排名第2)2017年
一种用于可调式固定支具的颅骨固定套组件, (专利号:ZL201620645594.6)(排名第2)2017年
一种用于可调式固定支具的颅骨骨针调节组件, (专利号:ZL201620645591.2)(排名第2)2017年
临床特色技术

2000年临床专业本科毕业开始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08年后专攻脊柱外科,临床功底扎实、医疗技术过硬,2010年底被破格提升为临床带组责任医生,2013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及副教授,取得脊柱外科专业最高等级(IV级)手术资质。年均主刀III级以上手术近300台、门诊 8000余人次,无医疗纠纷、事故。工作中,熟练掌握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新技术,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折等常见伤病的脊柱微创外科及功能重建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对脊柱畸形矫治及脊柱结核、脊柱肿瘤、重度骨质疏松脊柱疾病等脊柱外科的高难度高风险领域也颇有建树。

在临床工作中还注重开拓创新,针对脊柱腰骶段结核对前路内固定的特殊要求发明了Arch钢板,并采用多向自锁专利技术使其稳定性优于唯一同类进口产品,制订了术前CTA评估方案规避手术风险,采用此技术了治疗了一批腰骶段结核患者均获成功,避免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导致的巨大创伤,获评为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级乙类临床新技术。

病例:赵某,女,36岁,L5-S1椎体结核伴骶前脓肿,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自主知识产权的Arch钢板内固定术后12月治愈。

图片1.png

发明国内首款解剖外形的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BioCage®,由两块精密机床加工的经脱细胞、脱脂、深冻的同种异体皮质骨,采用 “燕尾槽”嵌合结构联合皮质骨螺钉铆定左右拼接而成,采用有限元分析其结构力学强度后设计了力学最优化的侧孔以利于应力均匀分布,成品经特殊表面处理提高成骨活性,进一步降低对植骨的质和量需求,无需再取患者自体骨,避免了取骨的创伤、痛苦和并发症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并能更好促进脊柱椎间融合。BioCage®获国家Ⅲ类医疗器械证书并成功转化,转化收益250万元,产品在全国6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销售产品8000余件,毛收入3000余万元,获评为二级甲等临床新技术。

病例:刘某,男,76岁,腰4/5椎体滑脱症,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BioCage®椎间融合术后3XCT证实骨性融合。

图片2.png图片3.png

将上述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应用到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突破了“骨替代物占总植骨材料比例不能超过25%”的技术限制,参与的“膜诱导技术结合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治疗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获评第三军医大学最高等级的一级甲等临床新技术。

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由于畸形复杂、僵硬,常需采用高级别、大范围脊柱截骨矫形,手术难度高、创伤大、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这类患者常因脊柱畸形继发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往往难以耐受这类手术,使治疗进入两难境地。针对该状况,提出的“大道至简,以简驭繁”学术思想;研发出国内首款通过CFDA注册的新型Halo-骨盆牵引支具,采用脊柱持续牵引后二期后路低级别截骨矫形的新技术成功治疗一批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规避脊髓神经损伤风险,使一些既往无法治疗的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矫形。

病例:张某,女,19岁,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Cobb 131°),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Halo-骨盆牵引支具牵引后Cobb 77°,矫形术后Cobb 44°躯干恢复平衡

图片4.png图片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