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创建于1954年,由新中国皮肤科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宁誉教授任首届皮肤科主任。科室着眼于以先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质量、合理的医疗价格、舒适的就医环境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学术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 沈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研究中心成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数字化诊断亚学组” 委员·国际皮肤科学会成员·陕西省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通讯编委·《J Am Acad Dermatol》、《The Lancet》和《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等杂志审稿人·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连续三次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10、2011、2012)·第三军医大学“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53.298(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病例报道)和6.193(论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学术带头人—— 郝飞·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病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真菌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分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军队和重庆市重点攻关课题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技术队伍情况】·工作人员人员58人(军人17名,应聘人员41名),本科以上占81%·医师27人,硕士以上占92%·出国留学归国1人·多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工作人员学历结构 医师学历结构
【基础条件】·开展病床40张,病床使用率100%·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实验室始建于 1956 年,先后建立了医学真菌、皮肤病理、免疫病理、性病检测、过敏原检测等五大专科功能实验室,开展 50余项专业检测项目。【先进设备】先进设备一: 彩光版光子嫩肤仪 应用光子技术去除皮肤表面暇疵,并同时嫩白肌肤是当今国际医学美容领域中的最新的、无创性美容服务,而确保这种服务安全、有效的核心是光子技术的品质。彩光版是科医人公司最新的光子技术,主要有三个新特点:①全新的彩色系列光子治疗头,更适合于治疗东方人的皮肤问题,嫩肤效果更突出。②全新的高能彩色光子源,采用最新科技的等离子阴极发射技术,更加严格控制特定光谱的输出,嫩肤效果更好,更安全。③全新的彩色智能控制系统和软件升级,能自动识别不同的彩色光谱,智能选择,准确输出,确保嫩肤的疗效和安全。先进设备二:308mm准分子激光 308 nm 激光脉宽为30 ns,重复频率为154 Hz,单脉冲能量密度为2~3 mJ / cm2 ,采用液体光导光纤传输激光,可形成2 cm ×2 cm的方形光斑,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光斑或选择合适的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临床主要用于白癜风、银屑病、皮炎、慢性湿疹的治疗,其作用是:①刺激黑素细胞增生,促进黑素生成;②诱导T细胞死亡;③促进维生素D3生成;④激活假性过氧化氢酶。先进设备三:LightSheer半导体激光脱发仪 LightSheer半导体激光脱发由美国FDI权威认证仪,其波长较长、穿透较深,照射的时间较长,可有效而精确地破坏位置较深的毛母质和毛囊,其治疗头还带有蓝宝石同步冷却系统,安全疗效好。可用于永久性去除多于体毛、晒伤后皮肤脱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疗良性色青病变等。【总体技术水平】·长期开展皮肤病理及免疫病理研究,保持疑难病例诊断水平在国内领先;·在国内最早建立的皮肤狼疮试验(LBT)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指标之一;·医学真菌鉴定及感染防治研究、有关念珠感染和曲霉感染早期快速诊断方法在国内建立与应用最早;·脱发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水平国内先进;·研究与应用人工合成的病毒抗原表位治疗顽固性尖锐湿疣取得显著疗效;·先后开展激光治疗色素疾病和皮肤良性肿瘤、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皮肤病、激光脱毛、自体表皮开展细胞移植治疗白癜风、HPV抗原肽体外冲击树突状细胞治疗顽固性尖锐湿疹等新技术,颇受病人欢迎。【医疗工作绩效及现状】·年门诊量达150 000余人次,年收治病人1200余人次。
【教学工作绩效及现状】 ·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获总后优秀教师1名,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1名 ·校教学明星、教辅明星各1名,校优秀研究生导师1名,院优秀教员4名·科室已与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1986年以来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文章3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4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3项【信息化建设】·多次开展远程教学与会议·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强·建有专科网站(www.swderma.com),病人网上有问必答【 科室发展目标与宗旨】·目标:科、教、研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在强化优势领域的同时拓展新兴领域,突出军事医学特色。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保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科保持国内领先,并争取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宗旨:您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您的微笑是我们的幸福,西南医院皮肤科将始终以“患者至上,质量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廉洁行医,无私奉献,以精湛的技术、崭新的风貌,服务于部队、服务于社会。
临床免疫研究中心: 临床上免疫相关疾病涉及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感染与免疫、器官移植、生物治疗等诸多免疫问题,需要在新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下使疾病的研究水平有实质性的飞跃。本中心的建立以提高临床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诊断及治疗水平为宗旨。在门诊开设有多个专病诊室,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原诊断和治疗诊室和综合诊室等,同时设立2~3个治疗室,用于过敏原检查、治疗和轻症患者的门诊治疗和观察。开展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自身抗体谱检测,连年获全国自身抗体检验室质量评价证书。近年开展了一些新的临床检测项目,如免疫组学检测-免疫功能评价、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评价、HLA的基因检测和配型芯片技术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诊治,为临床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诊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皮肤病理: 皮肤病理检查不仅能确保了对少见病及疑难病的准确诊断,而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帮助。西南医院皮肤病理研究历史悠久,1977年我科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皮肤病理学专著《皮肤组织病理学图谱》。依托院皮肤病理研究所,不仅能进行普通病理,而且还开展了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和方法,极大地保障了疑难复杂病人的诊断。在重庆巿最早开展免疫病理,广泛用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天疱疮等诊断,技术成熟,对提高免疫性皮肤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承担西南地区疑难病理会诊,诊断水平得到全国皮肤病理学界同行的认可,在国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医学真菌中心:中心建立起一整套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医学真菌分离及培养,全面开展医学真菌的菌种分离、鉴定和保藏工作,将医学真菌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不断开创新技术、新项目,建立了酵母菌的API鉴定和药敏系统、非培养真菌感染的快速检测方法。该中心近2年成功分离鉴定了国际首例发生于下颌骨部位的足菌肿、国内首例仅发生于口腔粘膜部位的荚膜组织胞浆菌、重庆市首例爱滋病合并的马内菲青霉等少见、罕见性真菌感染,显示其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工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心特别重视系统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为临床各科常见的念珠菌、曲霉等感染提供鉴定平台;新开展的隐球菌荚膜抗原快速检测,对新型隐球菌荚抗原进行半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药物疗效监测价值;系列规范的真菌药敏实验,为相关学科真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支持。变态(过敏)反应中心:为西南地区最早规范开展过敏性疾病诊治与研究的单位。目前开展一系列过敏原检测,包括斑贴试验、点刺试验、体外过敏原IgE抗体检测、BICOM生物共振检测以及国际先进的UniCap法检测过敏原等,同时开展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实现过敏性疾病检测、诊断、脱敏和咨询一体化,可以满足临床各科过敏性疾病诊治的需要。由于过敏原的种类繁多,中心根据重庆地区常见过敏原分布及不同的过敏性疾病,分别为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和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患者制订了不同的过敏原检测模式,使检测更具有针对性。
皮肤美容激光治疗中心 :1998年我科率先在西南地区成立了以激光医学美容为主的机构。经过不断的努力,已发展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进口设备最多、技术先进、疗效可靠的医学美容基地,在皮肤病治疗及激光美容医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有308mm准分子激光仪、红/蓝光光动力治疗仪、Clearlight痤疮治疗仪、彩光版光子嫩肤仪、半导体激光脱发仪、PTF嫩肤脱毛仪、铒激光治疗仪、Medlite C6调Q开关激光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于治疗各种血管性疾病、色素性障碍性疾病、纹身、永久性去除各部位多毛、痤疮及外伤或手术瘢痕、各种皱纹,皮肤松弛下垂、眼睑下垂及眼袋等,具有良好疗效。
科室主要科研方向
1、 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 银屑病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应激因素作用下,以T细胞免疫紊乱为主的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银屑病复发率高、治疗困难,在我国约有数百万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我们前期从细菌感染诱发或加重部分银屑病以及银屑病患者易伴发高代谢状态的临床现象出发,致力于银屑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探索。明确了角蛋白17(K17)与链球菌M蛋白同源的HLA DRB1*04,07限制性T细胞表位,提出并证明了K17表位—效应性T细胞—IFNγ环路在银屑病免疫学发病初始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FOXP3+Treg功能紊乱,导致效应性T细胞的过度活化是银屑病免疫学初始后病情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研究了银屑病中FOXP3+Treg的调控机制,为探索其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和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与国外学者合作,明确了感染等应激以及Akt和JNK信号通路调控转录因子FOXP3的转录和稳定性的分子机制,为探索FOXP3+Treg和FOXP3分子在银屑病等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和为纠正银屑病免疫微环境中FOXP3+Treg功能紊乱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我们在J Invest Dermatol、J Am Acad Dermatol、Med Res Rev和N Engl J Med等国际期刊共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53.298(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病例报道)和6.193(J Invest Dermatol,论著)。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和国际同行的认可,被Nat Rev Immunol和Nat Med等期刊他引150余次,并被包括美国和英国等国的30多位研究者索取。撰写的关于调节性T细胞中FOXP3转录调控的综述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Med Res Rev》杂志上(IF:10.7)。2、脱发性疾病发病的机理及治疗 脱发性疾病十分常见,影响美容,且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负担。由于对毛囊生长周期调控缺乏深入了解,故给疾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斑秃的免疫发病机制及治疗新方法研究,已研制了一系列的内服和外用药物,该项研究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毛囊生长基因调控研究国外研究比较热门,而国内尚未启动。我们先后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上,近期又得到了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课题资助,通过建立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已成功地筛选了多条对生长调控有价值的基因,这些基因均是首次在毛囊甚至在皮肤中发现,目前正抓紧验证,明确其生物学特征,申报有关专利,并力争3~5年发展成新药。3、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诊疗新技术 我科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中国人高亲和力IgE受体膜外区α链cDNA克隆和序列测定,并检测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同时我们已经着手调查银屑病患者细胞毒T细胞分子4基因遗传多态性及表达差异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寻找了生物活性调节因素或因子,来改变自身反应性T细胞失调状态,以开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生物治疗新途径。4、医学真菌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早期开展了一系列真菌分离鉴定研究,发现某些因素可影响血清中白念抗原的检测,分离提纯了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抗原,并用于血清学诊断。近年来我们相继建立了白念珠菌多种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在系统性念珠菌动物模型中应用显示有预防和治疗作用。5、色素细胞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研究 通过分离和培养表皮黑素细胞和毛囊黑素细胞,并进行系统研究证实毛囊黑素细胞是表皮黑素细胞重要的补充来源之一,并在一系列基础研究基础上成功地开展自体黑素细胞培养及移植以及表皮细胞移植治疗白癜风等色素性疾病。同时研究了黑素细胞增生的规律,探讨良恶性黑素细胞增生活性的改变模式,使黑素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尖锐湿疣和宫颈癌新的生物治疗研究 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与人类尖锐湿疣和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其持续感染机制一直未明,我们提出了病毒抗原表位,尤其是HPV16E7抗原对细胞毒性T细胞(CTL)抑制作用的可能,申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等系统,已获得了3条HLA-A2限制的肽段,现在体外进行验证,可望于明年将合成多肽修饰后用于临床生物治疗(Biotherapy),可能给尖锐湿疣(顽固性)和宫颈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Bclear高能紫外光治疗仪
NB-UVB
变应原检测-UniCap
皮肤病理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对本专业的疑难杂症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擅长于脱发、皮肤肿瘤、色素性疾病、痤疮等病的诊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病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疑难少见病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皮肤病理学组委员、重庆市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制冷学会冷冻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光学学会第二届激光医学专委会委员,为《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实用皮肤病杂志》及《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编委。近年来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中华医学会科研项目 1 项、第三军医大学中青年基金 1 项及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招标项目 2 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总后优秀电教教材三等奖及第三军医大学优秀电教教材成果三等奖各 1 项,申报并举办国家级继续项目 2 项。副主编专著 2 部,参编专著 7 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SCI收录11 篇。在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3次,多次受到嘉奖。2009年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优秀中青年医师奖”。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362号